close

不論是京劇,還是歌仔戲,樂曲藝術皆是戲劇表演的精神靈魂,俗話說:「三分前場,七分後場」。前場,是指舞台上演員的戲劇表演部分;而後場,則是指文武場樂隊的樂曲部分。戲劇演出,其音樂不只帶領,也烘托了演員在舞台上的表演,因此幕後的文武場樂隊居於相當重要的地位。所以我將透過樂曲與文武場,比較出京劇與歌仔戲的音樂韻味和風采。

(一)樂曲

  1. 京劇

   京劇,又稱為平劇,京劇中的音樂功用主要是營造戲劇中所需要的氣氛,以及演員歌唱的伴奏。其音樂的起源,可追朔到一些少數民族,再融合中國北方民間流行的曲調。演變至今京劇的腔調,可分為四大類,西皮、二黃、反二黃和地方小調,更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的音樂特性,因此又被稱為「皮黃戲」。由於京劇的聲腔來自不同的地方,因此腔調本身的音樂顏色,會有不同的感受,一般認為西皮善於表現高昂的情緒,二黃則表達黯淡的心理,反二黃會有悲哀的感覺。京劇的曲牌多來自民間樂曲或崑腔,運用上,旋律是不會亂變調,只將改變為符合劇情需要的唱詞。

 

  1. 歌仔戲

   歌仔戲,是由台灣宜蘭所興起,於國民政府遷台後,流行於民間,歌仔戲融和了許多道地台灣的元素,吸取各種表演的形式、唱腔和身段,例如車鼓陣、亂彈戲、錦歌和福州戲等等,其中京劇占了重要的地位。而在音樂性上,是屬於相當年輕、活動力旺盛的樂曲,除了具備初期由閩南移民所帶入的基礎唱腔曲調外,在其各種不同歷程的演化中,其音樂曲調更是不斷的吸收茁壯以及大量的創新。音樂家徐麗紗女士曾將其分為五大類,「錦歌類」、「哭調類」、「民歌類」、「戲曲類」、「新調類」。其中的「錦歌類」,包含歌仔戲中最重要,也最具特色的「七字仔」曲調,而「新調類」則是屬曲調數量最龐大,也不斷創新中的一大類。因此,由音樂性的辨別上,不可能在京戲中聽到由民謠發展成的歌仔戲的「七字調」、「雜念仔」、「江湖調」、「都馬調」等等具代表歌仔戲的曲調音樂,加上最基本的辨別元素為使用的語言,歌仔戲所使用的語言是「河洛語」。

 

 

(二)   文武場

 京劇或歌仔戲演出時,伴奏的樂隊稱做「文武場」,文場大部分為歌唱部分伴奏,或為劇情襯底音樂;武場主要是配合演員動作,為劇中的音效、烘托情節氣氛,控制劇情的進行的速度。

  1. 京劇

(1.)    文場樂器:主要有四大件,京胡、二胡、月琴和三弦,以京胡為首;另外,會因為劇情的需要,有時會加入嗩吶(海笛)和笛子。

(2.)    武場樂器:主要樂器有五件,單皮鼓、板、大鑼、小鑼和鐃鈸,以單皮鼓為首。

 

  1. 歌仔戲

(1.)    文場樂器:主要有椰胡(吊鬼仔)、大廣弦、鼓吹弦、月琴、三弦、嗩吶和簫,有時會因為演出場地或場合的需要,增加或是減少樂器。

(2.)    武場樂器:主要樂器有五件,單皮鼓、板、大鑼、小鑼和鐃鈸,以單皮鼓為首。

 

   戲曲音樂的「吹」、「拉」、「彈」、「打」總是捧著「生」、「旦」、「淨」、「末」、「丑」;其「輕」、「重」、「緩」、「急」則是烘托著上述演員角色的「喜」、「怒」、「哀」、「樂」、「愛」、「惡」、「慾」等情緒。

 

京戲和歌仔戲,他們的美感可以為文創產借用

京劇從傳統走入莎翁世界

京劇的傳承與創新包括三個部分,改編傳統戲、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,特別是後者,是目前京劇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。1979年雅音小集成為打破台灣京劇僵局的典範,將觀眾群轉向年輕的觀眾,對劇本做出創新,在舞台上融合現代劇場燈光、美術舞台特色,音樂上則在原有文武場基礎外,注入以國樂團演奏的背景音樂,這些都是過去所沒有的創舉。

吳興國在雅音小集的啟發之下,於1986年創立「當代傳奇劇場」,希望讓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藝術接軌。在創團的同年,推出《慾望城國》為當代的創團之作,其故事改編自莎士比亞悲劇《馬克白》,將傳統京劇的唱、作、念、打融入西方經典,並以劇場的形式呈現,顛覆了觀眾對京劇既有的認知,打造全新的東方劇場美學,如吳興國在《中外文學》中發表〈從傳統走入莎翁世界〉一文所說:「希望讓國劇從古老的時空中走出來,在新的劇場、與新的觀眾溝通,透過現代演員不同的思考、運用,以新生的面貌復甦。」

《馬克白》為莎翁四大悲劇中最後完成、最受歡迎的悲劇名著,在人物性格刻畫與書寫技巧上比及《哈姆雷特》、《李爾王》、《奧賽羅》三大悲劇更顯成熟而精緻,因而受到廣大的歡迎。在眾多的改編作品之中,當代傳奇劇場嘗試跨劇種、跨語言乃至跨文化的演出詮釋,改編成《慾望城國》,無非是想從莎翁經典當中,結合中國傳統戲曲的抒情傳統與現代劇場的元素相互結合,藉由新的素材與新的觀念,重新活絡中國戲曲,帶給人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。

《慾望城國》的成功之處,在於它將中西文化兼容並蓄地體現在舞台之上,在戲曲表演逐漸式微的環境中,在沒落的傳統裡找到新的道路,當代傳奇劇場不停顛覆觀眾對京劇的認識,借鑒西方經典,以新穎的表現手法調整戲曲表演的傳統程式,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新面貌在人們眼前,成功創造當代的傳奇經典!

 

歌仔戲創意不設限 新胡撇仔顛覆傳統

   新胡撇仔源自於野台的胡撇仔戲(opera的音譯),在皇民化運動之下,傳統戲曲的演出都被迫穿上和服,手持武士刀,改唱西洋流行歌,或是利用爵士樂伴奏等。其表演風格相當自由,融合了各種電視、電影等流行表演,因此無論身段或音樂的要求,並未絕對遵循傳統模式,甚至可說是在一片罵聲連連中成長茁壯。一直到近十年,胡撇仔戲才慢慢以正面或多元的戲路曲風重新受到重視。當胡撇仔戲漸漸與小劇場交流互動,而逐漸延伸出新胡撇仔。不同於精緻路線,新胡撇仔的表演更加充滿活力,各種音樂元素的拼貼使用,讓歌仔戲更為大膽、更具挑戰性。

   此外,台灣春風歌劇團近年作品《威尼斯雙胞案》,亦是個新胡撇仔的例子,在歌仔戲既有的基礎上,充分貫徹它活潑、熱鬧、包容性強的精神,表現了高度的創造力。音樂方面採用了搖滾life band搭配傳統文武場,雖然爵士鼓、電子琴等偏西洋樂器的置入,胡撇仔戲早已為了節省文武場費用而採用,但是《威尼斯雙胞案》的西洋味更加濃郁,結合時下流行的搖滾、金屬元素,極具特色曲調配樂,打破一般人對於傳統歌仔戲的想像,促成另一種有別以往的音樂力道。再加上多媒體的應用,則演員的走位要是乾淨,而讓觀眾的焦點落在螢幕上。另外,音樂的內容物──歌詞也有很大的轉變,不拘束在禮教之中,而是貼近年輕人的生活,運用人們日常的字句詞彙,像是主要的網路族群,如宅男、腐女、google等,拉近與現實之間的距離。台灣春風歌劇團一方面做傳承、一方面做創新,這齣戲雖是第二部的創新作品,但是卻是第一部以反叛為主軸的戲劇,由於歌仔戲與義大利喜劇在特質及調性上的相類,讓兩者的結合順理成章,如魚得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小鵝卵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